400-628-2211

新闻资讯 分类
一座600年古村落新生记:232家民宿客栈杏彩体育成网红村发布日期:2023-01-03 浏览次数:

  杏彩体育“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作家冯骥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陈笑羽曾几次幻想着自己的田园生活。三年前,陈笑羽在四川西昌大石板村租下一栋农房,将土坯房改造成了一个小院,一家人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在实现自己愿望的同时,陈笑羽还将村里的老屋改成了旅游民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在这个古村,像陈笑羽一样的人不少,享受悠然生活的同时,都经营着自己的民宿。然而,几年前,这里还很破旧。

  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虽然面朝邛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在2019年以前,多为陈旧破败的土坯房。去年以来,当地以村落原貌为核心,通过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古村落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前,这个古村落已经成为西昌旅游新的“网红打卡地”。全村有不同档次民宿、客栈232家,为生活在喧嚣都市里的人们提供诗和远方的精神栖息地的同时,也给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成为一个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样本。

  大石板古村位于西昌市东南部,至今完整保留着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记。

  过去,这里的村民们过着“靠山吃山、杏彩体育靠海吃海”的生活,一边在邛海打渔,一边在周边耕种。

  今年75岁的王茂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大石板古村。“我们家已经有六代人居住过这里了。杏彩体育”王茂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虽然我们村子面朝邛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在2019年以前,大石板村的房屋多为陈旧破败的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风雨飘摇,“几乎没有游客到村里来游玩。”

  以前,大石板古村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许多宅基地和农房长期闲置,资源得不到利用,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村民们说,2019年底,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西昌市海南乡撤销,设立海南街道办。海南街道办将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幅员38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的大石板社区,实现空间扩容、资源集聚。

  红星新闻采访获悉,2020年,大石板古村被列为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积极探索流转经营、入股经营、委托经营、自主经营、挂靠经营五种方式。全村1405户积极参与宅基地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老屋10万平方米,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生机。

  古村、土坯房、老灶台、古树、回廊、院落如今,走进大石板古村,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每天都有游客来村里游玩,节假日或周末人就更多了。”当地的多位村民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古村的文化被挖掘出来了。

  2016年,冉晓丽在大石板村打造的第一家特色“土味”民宿惊艳亮相。经过“大刀阔斧”却又不着痕迹的改造,百年古树下,原本平平无奇的民居变身为一个庭院式的古风民宿。一步一景,别有洞天,这里成功留住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客满已成为节假日的常态。

  陈笑羽是“山有木兮”民宿的负责人,来大石板村已经三年多。“我自己是西昌本地人,之前我都不知道邛海边还有这样一个古村落。”陈笑羽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沿海地区工作10多年,逐渐厌倦了城市的喧嚣生活,一直渴望找到一个农村小院,带家人过悠然的“慢生活”。

  2018年,陈笑羽找到大石板村,被这个面朝邛海的古村落深深吸引,“虽然这些土坯房看起比较老旧,但是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和遗存,这些老屋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于是,陈笑羽租下了一栋土坯房,把老屋改造成了一个小院,“我们保留了土坯房这一特色,只是对房屋进行加固修缮。”

  “本来是打算改造出来一家人住,后来才决定做旅游民宿。”通过网络宣传,陈笑羽的民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我们有10个房间,基本每天都是客满,完全不担心客源。”

  另外,在古村里,杏彩体育每隔一天可以赶集市,陈笑羽和母亲都要去“赶场”。据介绍,这样的赶集习俗在村里已经延续上百年,是古村的一大特色。

  如今,杏彩体育“古村落+新民宿”的成功实践已经唤醒了沉睡的古村,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目前,村里有18家民宿为老旧的土坯房改造而成,它们的投资者多数来自成都、重庆。每逢节假日或是周末,来古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西昌旅游新的“网红打卡地”。

  红星新闻记者从西昌市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大石板社区利用改造的土坯房和安置房,建成不同档次民宿、客栈232家,全村415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3万余元,年增长48%,这里成为了西昌民宿、客栈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通过开办民宿、客栈,不仅为古村增加了一道道充满“情怀”的风景,还让曾经世代捕鱼种田的农民有了新的经济收入来源,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安置。

  看准大石板民宿提升改造项目的商机,25岁的曹鹏将自家房屋的前院改造成了餐馆,主营烧烤,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家房子是几年前修的,有三百多平米,这次改造我们没有花一分钱,都是政府统一出钱。”曹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以前他在外面打工做餐饮,一个月能挣几千块,但是很辛苦。今年初,他家的房屋改造完成后,便回家开了一家烧烤店。

  虽然才开业几个月,但烧烤店每天都会接待游客。“一天最多的时候,杏彩体育要接待数十名游客。一个月除去成本开支,还能赚一万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曹鹏高兴之余,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期待,“等到村子全部改造完成之后,到这里来玩的游客肯定会更多。”

  据悉,改造后的古村将配备餐饮娱乐场所、文化广场、音乐喷泉、古村集市等功能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为了确保改造提升工程和大石板古村整体风貌一致,提升改造工程将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为核心,通过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就地取材,精打细磨,重塑古村的质朴模样,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的传统村落体系。

  “在合作中,我们还提出了风景入股的概念。”据大石板社区副书记尹俊介绍,在股份构成中,社区集体经济占股11%,其中5%是用风景入的资源股。用风景转化为资本的底气,来自于古村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村还利用闲置集体资产、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人文生态资产以及村民手中余钱,深度发展现代民宿产业,组建五方合作、市场运作、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西昌大石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

  尹俊坦言,曾经以世代捕鱼种田为生的农民可通过房产和土地租赁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作为股东还可以参与经营分红,入职经营公司,成为民宿、酒店的员工,获得工资收入。如今,大石板社区已成为凉山州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大石板古村正持续释放农村改革“红利”。

  古村落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我国的大部分古村落中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随着城镇化的拓展,许多古村落正遭遇生存危机。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发出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据人民日报报道,古旧村落蕴含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具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据统计,目前有近7000个古旧村落被列入我国传统村落名录。不少地方在实践中,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走出了一条精细化保护和利用古旧村落的路子。

  例如,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的幸福古村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名村。2014年以来,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对古村进行打造,在完整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全面完善了古村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2019年6月10日至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在四川眉山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将幸福古村作为历史村镇发展的样本参观考察。

  在四川,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首个地方性立法《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强调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传统村落应当保持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障原住村民在原址居住的权利,促进村落原有形态、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传统村落的保护重点包括村落传统格局、整体风貌、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传统文化等。

  6月22日,据住建部官网消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农房建设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精心打造建筑风貌要素。保护并改善村落的历史环境和生态环境。传统村落中新建农房要与传统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传统民居空间品质。鼓励结合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

  “古村落的保护要走传承活化之路,也就是要让古村落活起来,有人气,能适宜于居住生活,而不是成为一个空壳和仅仅能够参观的死古建筑。”有专家建议,每个古旧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盘活古旧村落的过程中,应努力找到每个村落的独特定位,要把还原乡俗生活、恢复特色民俗活动作为古村落活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特色古村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绽放新的活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这是很多“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